开机与初始调节
环境准备:确保显微镜放置在防振台面,避免强光直射。检查电源连接,开启主机后等待光源稳定5-10分钟,防止电流波动影响成像稳定性。
光学系统校准:旋转物镜转盘至低倍镜(通常为4×或10×),调节聚光镜高度至与物镜工作距离匹配。通过目镜观察,调整瞳距使双眼视野自然重叠,消除黑边或重影。

样品制备与装载
标准制片流程:血液涂片需采用推片法形成薄厚均匀的蝶形血膜,干燥后经甲醇固定;尿液沉渣需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避免盐类结晶干扰。对于细菌样本,需经革兰氏染色增强对比度,染色时间需严格控制在30秒至1分钟。
载玻片装载:使用专用夹具固定载玻片,确保观察面与物镜垂直。对于液态样本,需加盖玻片避免蒸发,同时防止气泡产生导致成像模糊。
成像调节与观察
粗调与微调对焦:先用低倍镜定位样本区域,旋转粗调旋钮至视野出现模糊轮廓,再切换至高倍镜(如40×)进行微调。注意高倍镜下物镜与载玻片距离缩短,需缓慢调节避免碰撞。
光强与对比度优化:通过调节孔径光阑控制景深,缩小光阑可增强三维结构对比度;调节视场光阑至略小于视野范围,减少杂散光干扰。对于透明样本,可切换相差模式增强无染色结构的可视性。
多模式观察切换:根据样本特性选择明场、暗场或偏光模式。明场适用于染色细胞观察,暗场可凸显微小颗粒,偏光模式则用于晶体或纤维结构的分析。
图像采集与记录
数码成像设置:连接显微镜与成像系统后,调整曝光时间与增益参数。血液涂片观察需采用自动曝光模式,确保白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细节清晰;细菌样本观察则需手动调节避免过曝。
结果标注与保存:使用软件标注关键结构(如异常细胞、细菌形态),保存为无损格式(如TIFF)并记录放大倍数、染色方法等元数据,确保结果可追溯与复现。
操作结束与维护
关机流程:先关闭光源,待冷却后关闭主机电源。清洁物镜与目镜时需使用专用擦镜纸,避免使用含酒精溶剂以防损坏镀膜。
日常维护:定期检查载物台导轨润滑度,每月涂抹微量润滑油保持移动顺畅。检查光源寿命,及时更换老化灯泡避免成像偏色。
特殊场景处理
活体样本观测:如活细胞或湿片检查,需控制环境温湿度与观测时间,避免样本干燥或活性下降。
厚样本观察:采用“焦点堆叠”技术,通过多焦面图像合成扩展景深,确保从表面到底层的结构均清晰可见。
通过系统掌握上述操作流程,检验科工作人员可高效、准确地完成各类样本的显微镜检测,确保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与一致性。每个步骤的规范执行不仅提升检测效率,更保障了医疗决策的准确性,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津公网安备12011002023087号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