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验科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析中,明场观察作为光学显微镜的基础成像模式,凭借其操作简便、成像直观的特点,成为形态学检测的核心手段。本文聚焦检验科实际工作场景,结合典型案例揭示明场观察在血液、体液、组织样本检测中的不可替代价值。
一、血液细胞形态学分析的“金标准”场景
在血常规检验中,明场观察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形态评估及血小板数量确认的基础。例如,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在明场下可清晰分辨中性粒细胞的分叶核、淋巴细胞的圆形核及单核细胞的扭曲核形态,为感染、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直接形态学证据。对于异常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明场观察可直观呈现其大小、形状及色素分布异常,辅助溶血性疾病的诊断。

二、体液样本中病原体与细胞成分的快速筛查
在尿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等体液样本检测中,明场观察是快速筛查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及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吞噬细胞)的**方式。例如,经革兰染色后的尿液沉渣,在明场下可快速识别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为尿路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提供依据。对于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肿瘤细胞,明场观察结合染色可实现细胞类型的快速鉴别,辅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肿瘤的诊断。
三、寄生虫检测与粪便样本的形态学确认
在寄生虫检测中,明场观察是粪便、血液及组织样本中寄生虫及其虫卵识别的基础。例如,经碘液染色后的粪便涂片,在明场下可清晰呈现蓝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棕黄色的蛔虫卵、钩虫卵等寄生虫虫卵形态,为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对于血液中的疟原虫,经吉姆萨染色后,明场观察可分辨红内期疟原虫的环状体、裂殖体等不同发育阶段,为疟疾的诊断与分型提供关键信息。
四、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初步形态评估
在病理科的组织病理学检测中,明场观察是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初步评估的核心手段。通过明场成像,可快速识别组织切片中的细胞排列、核质比、异型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基本病理特征。例如,在肿瘤组织切片中,明场观察可初步判断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核分裂象数量及与周围组织的浸润关系,为肿瘤良恶性判断及分级提供基础形态学依据。对于炎症性病变,明场观察可区分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与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细胞组成差异。
五、细胞学涂片的快速评估与质量控制
在细胞学检测(如宫颈细胞学、胸腹水细胞学)中,明场观察是细胞学涂片快速评估与质量控制的基础。通过明场成像,可快速识别涂片中的细胞数量、分布均匀性及背景清洁度,评估涂片制作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例如,在宫颈细胞学巴氏涂片中,明场观察可初步判断鳞状上皮细胞的成熟程度、核异型性及是否存在癌细胞特征,为宫颈病变的早期筛查提供形态学线索。
六、特殊染色样本的形态学强化观察
在特殊染色(如抗酸染色、铁染色、网织红细胞染色)样本检测中,明场观察通过染色对比度的增强,实现特定成分或结构的可视化。例如,抗酸染色后的痰涂片,在明场下可清晰呈现抗酸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的红色形态,为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直接证据。铁染色后的骨髓涂片,可显示骨髓细胞内的铁颗粒分布,辅助缺铁性贫血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通过上述场景可见,明场观察在检验科的临床检验与病理分析中,凭借其直观、简便的成像特点,成为形态学检测的基石。从血液细胞形态到寄生虫识别,从组织病理学到细胞学涂片,明场观察通过染色增强对比度,实现样品中细胞、微生物及病理特征的清晰可视化,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不可替代的形态学证据。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明场观察将与荧光、共聚焦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检验科诊断能力的**化与高效化升级。


津公网安备12011002023087号
客服1